“ 对韭当割,人生几何。”

这是少儿编程圈里的一句玩笑话,昨天我的儿子当了一次“韭菜”后,我正式成为“韭菜”地里一棵粗壮的“韭菜”了。站在“韭菜”地里,我说说我这棵“韭菜”的想法。
《一个数学家的叹息》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:“要抹杀学生对一门科目的热情与兴趣,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它列为必修课。把它列入标准化测验的主要科目,就能保证让它失去生命力。”

2019年12月15日北京地区的蓝桥杯选拔赛,现场一个10岁的男孩说,“我恨那个发明了Scratch的人!!”Scratch让很多成年人都觉得好玩,甚至沉迷其中,为什么有些孩子不喜欢它呢?因为考试吗?
所以,关于考试,家长和老师们要让孩子形成一个正面的价值观,不要让考试(分数)扼杀了孩子的兴趣,尤其是这样一个不是学校课程体系下的自找的考试。
我和很多家长一样,认为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,是激励孩子端正学习态度、学习新知识的一种工具;我们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,是为了提高而学习。

我们的家长有正确的认识,把它传递给孩子,让孩子以“升级打怪”的轻松心态来看待考试。
不是考过级的孩子就真的掌握了对应的知识和技能,如果将培训做成应试过关,孩子们只冲着持证学习,平常并不做项目和作品,一年半载就会把学过的忘得差不多!

作为家长,会担心如果没考试,岂不是更不会好好学?没有压力的学习,通常没有学习动力!考试多少会让这些皮猴子们记住些东西吧!
在编程的课堂上,我们更多的时间是讲授知识和技能,带着孩子们去实践完成项目作品,只安排少量时间应试。是不是真正掌握了编程知识要看学习的过程,孩子们愿意主动去实践去完成作品,就不怕他学不好了。
一些所谓的等级标准或竞赛的背后大多是商业利益,标准背后是一群圈钱为目的的商业大机构。所谓的等级标准不是一家在做,而是10多家抢着出标准,这不是推进青少年编程教育,而是在抢占编程教育市场的制高点!有一些商业大机构自己找个国家X部委注册的X协会就出台一套自己的标准,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,玩得如鱼得水,不亦乐乎!记得去年某猫出台标准时还截图了一个教育部网站相关新闻,冒充教育部认可,几天后教育部发文为不实信息。
在编程等级考试或竞赛中,我是甘愿当“韭菜”的,认清自己是一颗“韭菜“的真相,我再说说我怎么选择镰刀吧!

等级考试:
初期选择中国电子学会的全国青少年软件编程等级考试。相对来说,这个考级推得最早,学员认可程度较高,考试题型相对正规,考试宣传、推广和服务显得比较正式,背后没有明显的商业大机构影子。
中后期选择教育部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,教育部认可的,且和大学生同台竞技。
初中期的竞赛:
蓝桥杯,蓝桥杯至今已经举办十一届,早期是大学生的比赛,比赛成绩被不少大企业招聘人员认可;最近几年增加了青少年编程项目,影响力相对比较大,最近感觉为了商业利益,也有点越来越失去他的原有单纯了。另外,就是部分教育部白名单相关的科技比赛也可以适当去参与一下。
对于五花八门的冠名国家级、国际邀请赛、土耳其、新加坡、米国… …的比赛,请认真看看是不是商业大机构自己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自娱自乐!
高阶的竞赛:
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及其相关比赛,五大奥赛(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信息学)之一。

当你有足够资本站在信奥舞台上的时候,你已经不是一颗普通韭菜,你可能已经修炼成精了!
